2025-09-03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洪涝灾害形势严峻。7月,海河流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北京潮白河、天津蓟运河支流泃河等均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黄河流域北部、海河流域中北部、松辽流域南部等北方地区共计18条河流发生超历史实测记录洪水,占同期全国超历史洪水河流总数的八成以上。北京密云水库7月27日的入库洪峰达6550立方米/秒,为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在8月18日水利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主要江河共发生两次编号洪水,有33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7条河流超过保证水位,22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今年的雨情水情汛情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降雨点强面弱、极端性强;二是台风登陆频繁、影响面广;三是洪水散发并发、涨势迅猛;四是汛情区域分化、北方偏重。
截至8月2日,据金融监管总局初步统计,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吉林、天津、广东、陕西、山西、内蒙古在内的9个地区,保险机构共接到因暴雨受灾报案6.5万件,估损金额18.8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含预付)5.2亿元。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了今年汛期暴雨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再次凸显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系统性、前瞻性、多层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其突发性、强度及对传统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冲击力屡屡突破历史极值和既有防护标准。这警示我们必须从传统的灾后救助为主转向风险减量、应急响应与巨灾保险并重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式。
加强风险防控
适应极端灾害频发趋势
风险防控通过主动干预从源头上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或潜在损失,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风险管理策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形势更加复杂,灾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更加迫切,而传统的应对思路也需要升级。
第一,强化关键基础设施韧性。根据新的形势评估工程防御标准等方面的应对能力,对电网、交通枢纽、通信设施、水库等进行全面排查,论证其抗灾能力级别的适用性。
第二,注重生态屏障与空间规划。保护并修复湖泊、湿地、绿地等天然蓄滞洪区,提升短期紧急情形的缓解空间,并在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和应急管理等相关规划中将“极限情景”纳入考量范畴。
第三,加强防灾减损的社会合力。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开展风险减量服务。2023年1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指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面对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由此抬高的赔付成本,保险公司由单一事后理赔功能逐渐向事前风险管控、风险防范延伸,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动开展被保标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赔付成本。保险机构的风险减量工作与其他部门的灾害防控工作紧密配合,将会极大加强防灾减损的社会合力。
完善应急预案
提升灾害处置与救援效能
完备的应急预案和高效的应急响应是灾害发生后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道关卡。
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有效防范化解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重大安全风险、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指导。
第一,应急预案应注重极端情景下的演练。常演常练本就是应急预案的重点,在新的形势下,未来应更注重对极端情景的更新,并针对更新后的极端情景演练灾情预警、群众转移安置、救灾物资调运等多个环节,检验预案实操性和多部门协作效率。由于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继发性等复杂特点,应急预案在动态更新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避免“传统安全区”的思维定式。
第二,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响应的精准化与专业化。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灾害早发现、早预警,以促进早行动。利用巨灾模型的灾情预评估功能,在极端天气预报阶段即推演受灾范围与受灾进程,提升预警能力,特别是在山区和脆弱地带,确保预警信息能有效传达至“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在救援中使用无人机侦查等多种手段,提升救援效率。
第三,建立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网络,确保物资精准快速送达灾区。
发展巨灾保险
加强风险分散能力
近年来,已有多项政策提出要发展完善巨灾保险制度。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保险公司要优化巨灾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等业务。巨灾保险作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防灾减损战略、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个人和企业投保带有自然灾害风险保障的险种外,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探索政府投保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性巨灾保险试点。未来还可以创新保险产品、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应关注巨灾保险的可持续性问题。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挑战,唯有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防”“救”“赔”有机融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织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护网,提升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挑战。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894期,2025年9月3日